Jaryn Zhang bio photo

Jaryn Zhang

Blogger & Junior Developer

Email Twitter Instagram Chilli Bean Sauce

一出小区就是邹容路上数不胜数的人类,新华路人数还算不太多,过了五一路,就是人挤着人了,八一路更是挤不进去,我尝试了几次,还是觉得呼吸困难,作罢。

回来的时候坐的是461路公交车,在小什字终点站下车,差点湮没在人海。一般出行如果没有紧急事且时间不紧张,我都更愿意坐公交车,公交车可以看到路边的景观和人。虽然,坐在车里,就会有一层窗户把人和道路分开,乘客不像是身在其中,更像是在车上看电影,即使这样也比黑乎乎的地铁和更低矮的计程车的风景要好上不少。

公交车在人群里缓缓地爬行,私家车和计程车都被禁止进入解放碑步行街和洪崖洞夜景景观区,公交车在进入这片区域后也被人群同化,失去了一点点“激情”。这让此时的车有点像快不起来的人了,但是车并不能让街道变得有吸引力,只有人可以。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提到了城市街道多样化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被忽视的严重程度。学院派正统理念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规划师们,对城市街道和街区的理解已经像数学一样简洁起来,他们规划的结果却不是简洁而是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残破的欧洲急需低成本和能短时间大量复制的建筑解决战后婴儿潮和大量被破坏房屋造成的缺口。于是,简易的早期“棚屋”被设计并且制作出来,随着欧洲的再次繁荣它们在欧罗巴大地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却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广大亚非拉国家重新发光发热,成了“贫民窟”的代名词。

经济学家和所谓的“人口”学家总是希望提出一种从总体上来规制经济发展并“科学管理”的理论,从通一物而万物通的角度来进行扩展研究。于是,规划中的住宅区总是以规划师从空想中的“规划美学”为基础。

假如街道是有生命的活体,它必然是无法从规划中获得生命的,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以该生命体在环境中渐近发展得以存续。一个简洁的设计,或许很好看,如果只是好看,没有被注入活力它是无法自然存续的。简洁美学得以存续的基础,是以该审美倾向的人持续付出精力维护的结果。抛开室内美学,如果以建筑美学甚至是街区美学为尺度,其需要的维护精力则会以几何级增长,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人流量来支撑。

我们所说的有生命力烟火气的街区,无一例外都有很多人(当然,千万不要到达节日期间的南京东路和解放碑步行街的程度)。人气旺的街区,大多是多样性本身为前提结的果而不是以多样性建设为目标结的果。多样性的街区是以多样性的建筑为前提的,而多样性的建筑,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

在现代规划理念下破土而出的大片大片拥有自由规划空间的郊区小区,就是在这样的规划理念下成为潮流的,这种规划理念也是郊区小区凋敝萧条的主要原因,它们只有统一规划的整体朝向一致的建筑,有休整得很好的花坛,或许还会搞个喷泉放在中间,但是一年大多数时候都不喷水。建筑规划师在乎的是视觉上的观感,和想象出来的美。更准确的话,很难说当代信奉规划理论的建筑设计师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可能他们中的大多数连美是什么都不知道。如果建筑规划理论武装头脑的,只需要“指导思想”就够了,没有任何能容忍美的存在。

上海市石泉路街道在2016年开始的旧区改造工程,从最初的只是对街边建筑进行视觉统一规划到后来的对街边小店一刀切,把宁强路从一个生机勃勃的街道市场“成功”转型成了人烟稀少的水泥墙面行车空间。宁强路从一个多功能的老小区生活街区,聚集石泉路众多形色各异小店,提供了人流聚集的必要条件,宁强路中段的石泉路街道文化生活中心,则和这种人气搅在一起,成了街道活力的受益者。在官方的报道中,写的则是「街道文化中心烘托起社区氛围,社区文化生活进入新阶段」。

现在街道的活力之源没有了,大家都知道是谁在裸泳了。

街道中心建筑年代、建筑样式以及用途,能对整个街道的发展起到筑基的作用,人群的活动则是为街区提供核心动力的根源。在城市规划中经常出现的工作区、生活区、商业区和行政区的划分是扼杀这股活力的行政之手,根源在于人群活动不仅在空间上是标尺,在时间也是。有吸引力的活力街区能在不同时间段吸引人群,从而保持整个街区都能焕发活力。功能单一的街区比如,一大片占地巨大的写字楼区,一大片被规划的整齐划一的住宅区,往往都只能在特定时间段保持人群密度。有活力的街区则不同,它们通常都有不同年代建筑风格各异的建筑,因而能够容纳足够多种类的功能性,街边杂货店、水果店、餐饮店、剧院、电影院、写字楼、医院和警察局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道路的窄度加强了街道两旁的联系,也让整个街道的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好地形成一种时刻都有人在观察着街道的情形。这种对街道的关注既能为街区的安全添上保障,反过来也能增进街区的凝聚力。

有吸引力的活力街区,并不总是能保持它的魅力。因为它能吸引到的不仅有慕名而来的人群,也有兜里有几个钢镚儿的目的明确的有钱人儿。当越来越多的富人往同一个地方扎堆,就会形成仅以富人为目标的功能小群体,由于这种力量通常都过于强大,它们关于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想法就会无法遏制地冒出来干扰街区的自然发展。通常这种阻碍都是通过使街区的功能单一化来实现的,比如纽约第八大道从原本的种类繁多的店面演化成了饭店聚集的单一街区,整个街道就变得只有饭点时人丁兴旺,其它时间死气沉沉的了。

规划师们仍然执着于设计纸面上好看却实际功能不足的“现代”建筑群,他们的建筑规划理论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门以线条和好看拼凑起来的图画作品。这个作品或许很好看,它一定不会美。

美美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肯定和建筑规划师们的设计不同。浮于表面的设计无法为其增添功能性,人群不会随着规划师的爱好来决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人群更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规划师想象中的演员只需要做好发挥作为“该片区”居民所发挥的功能性,他们还要买菜、做饭、买衣服、买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品,需要与家人保持联络,需要便利的社交场所,需要安全隐私的自我空间,需要方便快捷的通勤,需要很多建筑师、设计师们无法想象的丰富的其它场所,这都不是建筑规划设计师能预料到的。城市规划,这一门学问(如果它算的话)在现在的发展阶段,顶多算是对历史版本活力街区的总结(不能保证这种总结是去其精华,还是去其糟粕)和规划理论使用1+1=2的公式做简单加法揉杂建筑规划师们的臆想的混合体,但凡随着这套理论而来的学院派对街道本身的关注多于对其开创的理论的关注,现代规划师都能更开放地倾听街道的声音而不是脑海中的自创武功。

关于规划的理论与现实,都在诉说历史无数次诉说过的同一个事实:

不以现实为根据的发展都是耍流氓,不以实际功用为基础的空中楼阁都是华而不实的任人打扮任人解释的人工花朵。


缙云山

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宾,以御魑魅,各其于此。

宋朝「灵成侯庙碑记」这样描述缙云山,

一个老是窝在城里安乐区的朋友,最近终于决定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走向大自然的怀抱。

一个宅男,是如何走出这一步的,我们很难说是谁的问题。这些往事都是不经意间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