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yn Zhang bio photo

Jaryn Zhang

Blogger & Junior Developer

Email Twitter Instagram Chilli Bean Sauce

几年前的夏天,我和Y姐(一糙汉,检察院小同志一枚)在交大闵行校区以南隔一条街的金榜世家小区某楼层的房间内躺在一张床上争论理科与文科有用乎的问题。从躺到床上的十一点半开始一直到凌晨四点,两个中二青年,在黑灯瞎火里瞪着双眼相互驳斥对方的观点,在这一份的热闹里我肯定把我的白背心不知道以什么角度脱下来愤怒地怼到门板上,扬起我赤裸着前半后半黑白分明的手臂在黑暗里拼命划着圈好像要划出花来。

“理工科建立起成体系的科学知识,帮助人类改造世界,制成有用的工具,创造现实的财富,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文科能干嘛?” Y姐瞪着他的牛眼睛恨恨地说到,如果我们的争吵声波能把窗帘拂动的话,小区的路灯一定能从他眼里反射出自信的光芒。

虽然记忆力一向挺好,我不记得当时说了啥,因为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握紧我的小拳头,不让自己把“老子”这个词蹦出来,这个东西反映出当时我肯定处于下风,输得那么惨,以至于我决定第二天不把交大校园卡给他刷食堂了(从XH法院美丽又可爱的WYY小姐姐那里借来的,最近在微信看一看分享的美学系列超级赞)。想进图书馆?找隔壁的陈玮吧!

陈玮是电院的研究生,那个夏天在学校准备paper,意图申请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貌似?不确定),非常率真可爱到爆。作为一个标准理工直男,他的小房间里收藏了很多人文社科的书,八月我走的时候,他送了我一本《季羡林自传》,现在还在我爹书柜的某个角落里待着。拿着这本书,我忽然就觉得跟Y姐的讨论一点也不重要了。

金庸大大离开之后,回想起大大在作品集里写的序,如果个人时间还算充足,其中的一些会被分配给虚构文学作品,一月份的最爱有两部: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追风筝的人》)。

The Alchemist里面有很多会被草率认定为鸡汤的句子段落,或者说,标签化的语言组织形式,比如:

The secret of life , though, is to fall seven times and to get up eight times

这些句子拿出来,写出来无非是些“勿忘初心”“屡败屡战坚持到底”的“陈词滥调”,会识字的都能写几句,说两下。只会说这几个ioslated句子,当然是自我催眠的心灵鸡汤。但,书里的句子是不能这么孤立地看的。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在讲一个很美的故事。使这个故事充盈起来的,不是若干空洞的口号或孤单单的粗壮枝干,它不仅仅有骨骼,还有肌肉组织、有毛细血管、有涌动的热血、有细腻的肌肤,有砰砰乱跳的心脏,有独一无二的灵魂。

为了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把注意力拉到目力所能及的最高点,在前面已做的铺垫和后面的源源不断的支撑结构里寻找与其它所有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倘若脱离了故事,即使不是立刻死亡,至少也丢掉了它最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变成了枯槁的行尸走肉。所以,在后文我们读到:

So , why is it so important to live our personal calling if we are only going to suffer more than other people ?

Because , once we have overcome the defeats —— and we always do —— we are filled by a greater sense of euphoria and confidence. In the silence of our hearts , we know that we are proving ourselves worthy of the miracle of life.

这些句子里的精髓在后面每一次情节跌宕起伏的时候,都会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他们自己的影子,与“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 ”纠缠在一起,如果我们足够用心,在电光火石的瞬间,可能会觉得,这些伟大的作品,所讲的道理,好像都差不多,是为,大道至简。我们不断阅读伟大的作品,就是不断地从伟大的作家的思想中汲取能量,从不同作家不同的思维角度去理解碰撞那些“简单”的道理和人生智慧,只有在这些思维角度里扎根足够深,我们才能勉强自称从某个角度能理解这些被“说烂”了的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听过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就很好理解了,只是看过了很多汉字,你就能过好这一生,那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哲学家都白活了。

写到这里,一股急火攻心,差点就要写实名diss樊登读书App了,不行,不能这么片面,否则,和写《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咪蒙实习生有何区别?毕竟,the price of freedom is eternal viginlance。

把一个完整的体系拆成认知上更容易理解的逻辑结构,固然有助于习惯线性思考的人看到原本需要稍微用力才能看清的东西,但这种捷径也把自身原本用到深度思考的能观察到的其它可能性给抹除了,假如那个“拆书“的人是个思考能力欠佳唯有PPT做得好的样子货,那就更悲惨了。这种有意无意走捷径的行为,是很容易掉沟里的。

但是,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不代表我们只需简单就能看清看待问题。前段时间两派人马就“知识”付费App互相攻击的时候,反而是罗振宇自己的话颇有几分清醒,“如果有哪个地方的人听了我的课,对经济学产生了一点点兴趣,自己去买了一本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来看,或者不看只是放着,而他此前是从不买书的,那我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原话忘了,此处归纳下,如有错误,微信怼我)。

以自身最习惯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固然让人很轻松,带着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的情绪指责别人的不堪,也让人有道德上的畅快感。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不觉得大部分“知识”付费App有知识上的价值(欢迎微信怼我),但它们确实有我以自身立场所能看得到的东西之外的价值,这种价值在某些方面上可能比我所看重的价值更重要。一定要做一个谦逊的人啊!

The kite Runner中,Amir面对小伙伴Hassan被霸凌时的内心活动:

I had one last chance to make a decision. One final opportunity to decide who I was going to be.I could step into that alley, stand up for Hassan —— the way he’d stood up for me all those times in the past —— and accept whatever would happen to me . Or I could run.

In the end , I ran.

坐在与玉佛寺隔一条陕西北路的某咖啡馆的高脚凳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快坐不稳一屁股栽在地上。

I ran because I was a coward.

我也曾是个coward,现在都算不上太勇敢(比曾经是爱哭鬼的时候好多了),虽然知道终有一天我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那一类人,这也没法改变我过去是个coward的事实。

因而,我理解Amir怯弱地跑开,理解Amir什么都不解释,理解Amir觉得反而是Hassan的错,理解Amir在在意的人面前无处遁形无法安放的心。

但理解不代表支持,正如作者在Chapter One所写:“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Amir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对自我的救赎,卡勒德·胡塞尼的文笔残酷又美丽,读完很久缓不过劲来,耳机里“Viva la vida”的声音又刺耳又动听。

对于每一个觉得自己是落入凡间的星辰的小朋友——

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做不到的人,才觉得是鸡汤。


Y姐今年国庆节来上海玩,说来看看风景,然后说,他的风景就是我呀,弄得我老脸一红,想说:“都老夫老妻了,咱能别这么恶心么”,怕被他打,没敢说出口。

多年前在交大南边那个小区的小房间里的问题,我已经有了答案,不管Y姐同不同意,我的答案是:

科学、技术、方法、思维、理性、逻辑,都是很好的工具和武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美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文化、爱情、亲情、友情,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终我们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自己。

Y姐,你完败!!!